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

靜觀/默禱/默觀/歸心祈禱…有什麼差別?

2018 靜觀˙實踐-週末避靜手冊>>常見問題:

靜觀/默禱/默觀/歸心祈禱…。有什麼差別?




祈禱,是藉著聖神,向天主舉心向上。默觀,是一種天主之愛的感知,建基在深入經驗天主的臨在。從普遍的心理覺察朝向靈性層次的內在靜默,進而與寓居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天主合而為一。

祈禱有一個歷程,針對歷程中不同的階段,所採取的方法,有不同的『名稱』。靜觀/默禱/默觀/歸心祈禱…都屬於『被動式』灌注的祈禱(在此通稱為默觀傳統),在內在的靜默中,藉著與基督的意識共融,讓天主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新的創造。『主動式』的祈禱則是採用感官,理智分析,記憶,感受,反省…等方式,屬於善用個人能力的路徑。通常主動式的祈禱是為被動式的祈禱做準備,幫助我們超越人性經驗而安息於主內,進而被轉化。

被動式灌注的祈禱,屬於『所有』尋找天主的人,而非修道人專屬。從教會開始後的一千五百年,對於默觀傳統始終抱持積極肯定的態度,直到中世紀,無論是隱修士或教友們都仍以聖言誦禱(Lectio Divina)作為主要的祈禱方式。(包括四個步驟:lectio 誦讀,meditatio默想,oratio回應,contemplatio默觀)

默禱/靜觀,源自於沙漠教父的教導,在四世紀由若望˙賈先(John Cassian)發揚光大,持續保存在東正教的靜修傳統中,透過中世紀萊茵河派的神秘家,如艾克哈,十四世紀『不知之雲』的作者,以及之後加爾默羅會和熙篤會的多位聖人傳承,直至近代的多瑪斯˙牟盾。這次避靜介紹的默禱/靜觀,也是同一傳承。

在十二至十六世紀,因著神學發展走向分析與範疇化,把原來一體性(口語/理智/默觀)的祈禱區分為:推理默想,情感祈禱,以及默觀。至此,這三者不再是一段祈禱中的不同行動,而漸漸被理解為獨立的祈禱模式,這樣的分類方式,間接的影響往後數百年教會對默觀的理解,誤認爲默觀祈禱是少數人才有的恩寵。對默觀遙不可及的感受也為它增添了神秘性,甚至貼上『追求默觀是一種驕傲』的標籤,再加上這時期興起一些極端的靈修派別(寂靜主義,楊森主義等),使得默觀傳統漸漸不被鼓勵,甚至禁止。比方說依納爵靈修在十六世紀後,很長一段時間只准教授主動式祈禱的部分(默想),這深深影響了教會靈修的傳承,形成某種斷裂。

然而,默觀傳統是靈性生命正常成熟的演變,梵二後教會重新反省,推動靈性更新,特別鼓勵每位基督徒重拾天主子民的身份,將這寶貴的靈修傳承再次分享出去。特別在二戰後,由於默觀傳統在許多面向呼應東方靈修,開始受到大眾青睬,這也成了宗教交談重要的途徑。

近代,熙篤會的多默˙基廷(Thomas Keating)神父推動歸心祈禱,本篤會的若望˙邁恩(John Main)神父成立WCCM,以成立小團體聚會的方式分享默禱,所採用的方法和一些宗教的靈修路徑相似:反覆誦念短誦,都是試圖重拾基督徒靈修傳統裡默觀祈禱的教導。唯在一些操作的細節上有所不同。但只要探究其脈絡,都可以溯及同一根源。

在此次避靜及冊子中,採用靜觀/默禱一詞,只是試圖在豐富的默觀傳統中,標示出John Main神父的教導,不屬於嚴謹的學術用語。


(內文主要整理自書籍『敞開心靈Open Mind, Open Heart-多默基廷著』/上智出版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短片介紹:默禱&Lectio Divina

以下兩個連結是出自2021年七月的疫情封城期間,我們舉辦線上避靜的材料。 對默禱和Lectio Divina都有簡要的介紹,分享給大家: ++靜觀祈禱(默禱)_簡介_影片(林瑞德神父,CICM)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D5wbFSHY3...